2018年7月28日下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教授在陕西省图书馆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中东政治中的伊朗”的讲座。
王铁铮,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前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前副会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世界史)评委。长期从事中东历史和当代中东政治的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出版《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阿拉伯国家史》、《中东国家通史·沙特阿拉伯卷》、《中东国家通史·约旦卷》、《中东史》、《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全球化与当代中东社会思潮》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
王铁铮教授的讲座以问题意识为指导,围绕伊朗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伊朗为何以什叶派为国教、伊朗在中东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伊朗核问题等展开讲述。
第一部分中,王教授介绍了伊朗的国名由来、地理位置、民族宗教、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基本概况。
第二部分中,王教授首先梳理了伊朗从原始宗教到祆教再到伊斯兰教的宗教发展历程,肯定了波斯人在伊斯兰化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接着,简略分析了什叶派的由来,并对什叶派各派别进行了介绍。最后,着重讲述了什叶派成为伊朗国教的原因。王教授认为,血统认同、波斯帝国的辉煌历史、萨法维王朝的地理位置和争霸雄心,使萨法维王朝最终确立什叶派为国教。在对比逊尼派与什叶派差异的基础上,王教授总结了什叶派的特点,即浓重的悲情色彩和忧患意识,内敛而不张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宗教内聚力强等。
第三部分中,王教授以1979年为界,分析了伊朗在中东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从二战后到伊斯兰革命前,伊朗充当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理人,扮演“海湾宪兵”的角色。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由于伊朗与美国反目,伊美关系恶化。美国不断强化对伊朗的各种制裁。加之强邻环伺,伊朗为减缓内外压力,遂以反制手段深度介入中东热点问题,并在巴勒斯坦问题、叙利亚和黎巴嫩问题、也门问题、海湾问题等四个方面施展超常作用。
第四部分中,王教授讲述了伊朗核问题的由来,伊核协议的达成及效果,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对伊朗核协议的不同态度,伊朗核问题的前景等。王教授认为,美国撕毁核协议以后,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日趋激烈,不排除出现局部冲突的可能性,但导致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极小。
王铁铮教授的讲座图文并茂、条分缕析、生动形象、娓娓道来,在场观众享受了一场知识盛宴,获益匪浅。讲座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