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瞿骏教授丨近现代中国的“看世界”问题

2025年07月21日 12:01:35    来源:

2025年7月1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瞿骏教授应邀在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主讲“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名家讲坛”第15讲,题目为“近现代中国的‘看世界’问题”。本场讲座由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副院长闫伟教授主持,区域国别学院、历史学院多名师生参加。



首先,瞿骏教授指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说法意味着一种强烈又简单的现代化情节对部分中国人的缠绕。他对比了蒋廷黻和史华慈两人对“看世界”的不同看法:前者认为承认西方的强大是近代中国进行改革,进而踏入“大世界的生活”的前提;后者则认为,“看世界”的论述既停滞了中国自己的世界,也固化了中国之外的世界,无法深刻地把握双方的特征。



随后,瞿骏教授引述塔可夫斯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雷蒙德·威廉斯以及巴尔扎克的观点指出,现代社会、全球化、大众传媒对人的外部认知产生限制。他强调,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报刊、学校、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一方面让民众接触到了外部信息;但另一方面,这些机构的封闭性不仅阻碍其深入群众,也使其难以接触到真实的外部世界。


因此,瞿骏教授认为辨析“看世界”问题必须带着“解放性”深入观察,意识到“一目并不了然”。他指出,判断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某人是否接近于“真看”到世界,进而“真看”到中国,需要满足以下三项条件:一是对“制度性传播媒介”做分析和判别;二是投入极多的时间、精力,不畏艰难且保持严谨的态度;三是真正进入到外部世界中的各种“关系”中,努力做到在关系联接中进行观察,做出分析。瞿骏教授比较了胡适、本雅明、陈翰笙三者在社会转型中观察世界的经历,强调上述条件在“看世界”过程中发挥着缺一不可、无可替代的作用。



瞿骏教授高度评价了陈翰笙的学问成果,指出陈翰笙是在战斗中做学问,其著述和文章是在政治动荡、战事频仍和激烈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写出的。其“看世界”的目的性、目标性明显,问题意识明确,因此使其学问不会停留在象牙塔内的自我满足。最后,瞿骏教授强调今日我们如何继续认识陈翰笙等人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进而继续深入、真正地“看世界”,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瞿骏教授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有关严复“看世界”的角度、历史叙述与历史真实间的关系、制度性传媒的作用与局限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闫伟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对瞿骏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