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讲座纪要】李云飞教授丨从加洛林帝国到德法分立的历史转变及其影响

2025年07月15日 09:00:45    来源:

2025年7月12日下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教授应邀在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主讲“侯外庐学术讲座”第四百三十八讲,题目为“从加洛林帝国到德法分立的历史转变及其影响”。本场讲座由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刚教授主持,区域国别学院、历史学院多名师生参加。



首先,李云飞教授指出欧洲文明的政治结构具有多元化、分散性的特点,构成了众国并立竞逐的多中心主义的均势格局。他详细介绍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语言文化区隔论、欧亚地缘政治论、古典遗产制约论等对欧洲政治结构呈现并立竞逐特点进行解释的学说,并依次分析其合理之处与局限性。李云飞教授认为,887—1050年是欧洲国家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加洛林王朝曾有延续罗马帝国统一体的尝试,但1050年前后德法分立成为欧洲国家分立格局的关键性因素。德法分立为其他外围地区诸国、德法间小国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德法并立也使得制衡强国成为可能。



随后,李云飞教授分析了德法实现分立的原因。他介绍了德国和法国史学界研究各自国家起源与形成涌现出的各类观点。他以“德国的形成”问题为例,指出德法学界围绕该问题形成了“843年凡尔登协议”说、“843—876年日耳曼人路易时期”说、“911年康拉德时期”说和“1050年前后”说等观点。德国何时形成实际上反映出德法间的分立状况。他强调,现有学说集中认为德法分立的时间范围为888—987年,且存在以下两种思路:一是考察双方间的团结合作、和平共处,分析哪些因素促进或维系着彼此的整合;二是考察双方间的暴力冲突,分析为何一方难以征服和兼并另一方。


其次,李云飞教授结合史料详细梳理了德法实现分立的历史过程。他指出,843—888年,统一帝国仍是历史主流,王族会商和东西一体仍是政治总体格局;888—987年,东西法兰克渐行渐远,但仍有兼并合一的意愿和努力,只是合并的方式由君主一人统治转变为多位君主通过血缘、姻亲和友谊关系构成的秩序;987—1050年,东西方仍有合作和冲突,但合作居于主流,以兼并为目标的冲突较少;1050—1200年间,东西方交往极少,各自发展,德法彻底实现分立。



最后,李云飞教授分析了德法分立的原因。他认为,德法分立受到地理环境阻隔、控制罗马的帝国观念、基督教君权神授观念及宗教伦理制约、以封建关系为核心的军事制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李云飞教授指出,语言隔阂和族群认同对德法分立产生的影响较小,而两国面临的不同外部威胁构成了内部国家构建的重要因素。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李云飞教授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日耳曼继承传统对帝国分裂产生的影响、罗马帝国东西分治与东西法兰克对立问题的对比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王新刚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李云飞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