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讲座纪要】娜希德教授丨历史上的中阿文明交流与互鉴

2025年05月18日 20:00:00    来源:

2025年5月14日下午,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娜希德教授应邀在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作了题为“历史上的中阿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艾小英老师主持,中东所、区域国别学院多名师生参加。



首先,娜希德教授指出,中国与阿拉伯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中国与阿拉伯商人、学者和外交使团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此外,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也成为文化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路径。娜希德教授以医学领域为例,指出中国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许多领域进行了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以《医学总论》为代表的阿拉伯医学经典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的医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伯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中东地区,从而推动了两种文化的互通和理解。娜希德教授强调,丝绸之路帮助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实现商品、技术和人员的大交流,推动了各自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融。进入21世纪,丝绸之路展现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通互利、互学互鉴的精神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联系两个文明的纽带。



其次,娜希德教授分析了近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交往。她认为,近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交往大多以民众自发性的文化交流为主,其文明交往群体大多由学者和宗教人士构成,他们通过游历、朝觐、译书著说的方式架起中阿文明交往的桥梁。1845年,中国学者马德新基于自己在麦加朝觐的经历写成《朝觐途记》一书,介绍了麦加、开罗、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等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与此同时,19世纪80年代阿拉伯学者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摘要》报刊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汉语习惯和日常风俗。娜希德教授以学者马坚为例分析了20世纪中叶中国伊斯兰学者在促进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联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931年,马坚先生留学埃及,将《论语》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在埃及出版,同时将阿拉伯名著《回教哲学》等译成汉语,从而促进两种文明间的相互理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迎来建交高潮。特别是进入21世纪,双方间的交往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和机制化,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娜希德教授指出,人文交流日益成为中阿交往的重要内容。因此,近代以来中阿之间的交往既是对自我文明的自觉性反思,也有对他者文明的自觉性借鉴,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典范。



然后,娜希德教授结合自身长期从事翻译事业的感想分析了翻译在中阿文明交往中发挥的桥梁作用。她指出,翻译能够促进知识,思想和技术的传播,从而对文化交流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中阿间的翻译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术著作的互译和技术文献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文化、文学和艺术作品也以翻译为媒介进行传播,加深了各自文化对彼此的尊重和认同。


最后,娜希德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她强调,中阿文明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得益于翻译发挥的桥梁作用。翻译不仅促进了量大文明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交流,也深化了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翻译将在阿拉伯与中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和合作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互动环节中,娜希德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学术研究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进行了热烈互动,并结合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的经验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艾小英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娜希德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