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上午,伊朗德黑兰大学世界研究院副院长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副教授应邀在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作了题为“伊朗民族认同的形成:历史轨迹的分析”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蒋真教授主持,中东所多名学生参加。

首先,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副教授指出,伊朗民族身份主要由伊朗古代历史、什叶派伊斯兰教信仰以及现代性三种要素构成。伊朗民族认同的形成历程也可相应地分为古代、伊斯兰时代以及现代三个阶段。“伊朗”这个名称源于雅利安人,其形成于米底王国时期,并在波斯帝国时期传播开来。“伊朗”这一概念赋予了生活在伊朗地区(Iranland)的人们的集体生活以精神意义,并促进地理上的互联互通及政治上的统一。公元前3世纪中期,帕提亚王朝重新塑造了因塞琉古王朝统治而受损的伊朗民族意识,伊朗文化以及琐罗亚斯德教得以复兴。之后的萨珊王朝强调伊朗具有独特的琐罗亚斯德教信仰,并为伊朗人创立了公正统治的理念。此外,萨珊王朝时期,伊朗人有了“伊朗”与“图兰”两种概念的区分,从而塑造出我者与他者的意识。因此穆罕默德·苏尔特内贾德副教授认为,萨珊王朝时期,伊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有了显著的提升。

其次,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副教授强调。虽然在伊斯兰教时期,伊朗人受到阿拉伯人的统治而处于边缘地位,大量伊朗人放弃传统信仰改信伊斯兰教,但伊朗人的民族意识并未因此中断。伊朗人帮助阿拉伯统治者建立了成熟的官僚队伍和高效的行政系统;伊本·西那、花拉子密等一批优秀的波斯学者也令伊朗人感到骄傲,这对伊朗人保持其民族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波斯语、伊朗民族故事与传说以及伊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保证伊朗民族身份能在伊斯兰时期得以延续。此外,伊斯兰时期建立的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等伊朗王朝以及一些大规模的伊朗民众起义都促进了伊朗历史认同元素的复兴。
16世纪初建立的萨法维王朝重新建立了伊朗民族的国家,并通过将什叶派定为官方宗教的方式强化了伊朗的民族认同感。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副教授认为,这种将伊朗民族身份与什叶派伊斯兰教相结合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今天伊朗的民族认同。

卡扎尔王朝时期,伊朗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步入现代阶段,其民族认同随之面临着现代性与传统价值观间的对抗。冲突与和解成为现代性与伊朗传统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典型特征。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副教授指出,从伊朗人开始认识到西方文明到宪政革命的阶段被称为“复兴时代”。这一时期,伊朗人对于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间差距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宪政、自由、公正等现代理念在伊朗传播开来。虽然宪政革命并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基于法律的治理体系,但之后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一种新的威权体制,并使伊朗走上现代化道路。巴列维王朝倡导官方民族主义,强调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历史与文化元素,淡化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元素。另一方面,巴列维王朝对西方的价值观也给予高度重视,伊朗的民族认同从而受到前伊斯兰时期的辉煌历史以及西方现代价值观的双重塑造。
巴列维王朝对宗教符合的淡化引发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副教授指出,这是伊朗民族认同的最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历史叙述逐渐式微,但民族主义依然存在,并体现在国家的官方叙述中。在当前的民族历史叙事中,伊朗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但其引以为傲的并非前伊斯兰时期的辉煌历史,而是其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总体来说,当前伊朗民族认同力图缓解“伊朗人”与“穆斯林”两种认同间的对立关系。



在互动环节中,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教授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有关当代伊朗人对西方价值观的认知、伊斯兰革命后雅利安叙事在伊朗民族认同中的作用、东伊朗在伊朗与中亚交往史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蒋真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穆罕默德·苏尔坦内贾德副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