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中东研究所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主办了学术讲座,在韩志斌教授的主持下,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的曾向红教授做了题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讲座。
曾向红,1982年生,湖南安化人,博士。现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亚问题研究等。2016年至2017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学1年。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项目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遏制、整合与塑造——美国中亚政策二十年》、《世界观与国际关系理论》,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当代亚太》、《外交评论》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展望》编辑委员会成员(2016-2020年),担任《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国际安全研究》、《俄罗斯研究》、《战略决策研究》等刊物的审稿专家。
在讲座中,曾向红教授主要谈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问题意识的定义及其三个维度。他强调,要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学术问题,而研究的问题既受时代和区域的影响,也受到研究视角的文化维度影响。
第二,问题意识的举例。他强调,发现问题要注意和常理的逆反,即违背社会常理的现象,并进行严格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为何并未同样导致殖民活动?
第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意识。他强调,阅读学术著作的诀窍在于带着问题和寻找解释的态度去看书,以发现作者的核心观点。例如,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肯尼思·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对两极体系和多极体系稳定性的辨析,建构主义的创建者——亚历山大·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从文化体系和观念建构的角度回答了冷战和平结束的疑问。
第四,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意识。例如为什么西方殖民之前东亚维持了几百年的整体和平与稳定,这和当时欧洲的列国战乱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中国为什么能在长期的改革中维持政治稳定,这又和世界历史上改革往往引发的政治结构变迁截然相反。这些问题往往兼具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学界思考解答。
第五,具体研究的问题举例。从这样的问题视角放眼今天的世界,处处是值得深挖的学术成果。例如,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菲南海岛礁争端中不同的安保划线,相似特征明显的中亚五国中唯独吉尔吉斯斯坦爆发过“颜色革命”,中东剧变中世俗阿拉伯国家和君主制阿拉伯国家政权的不同命运。
曾向红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给在场的师生们都留下了很深的学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