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西北大学大先生与大学问国际传播座谈会”在我院召开。我院党支部书记任惠莲、外籍教师艾小英分别介绍了张岂之先生《中华人文精神》《中国历史文化导论》(中文原名《中国历史十五讲》)、彭树智先生《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观念》三部经典著作的主要翻译成果与国际传播进展。会议由我院外事副院长席会东主持,外语学院教授李铁、张敏副教授、国际教育学院杨煜副教授,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我院副院长李福泉等十余位专家参会。

任惠莲在座谈中指出,团队在翻译我校张岂之先生《中华人文精神》《中国历史文化导论》两部著作的过程中,首创了“文献溯源式”注译和“内涵—语境”双轨译法,构建起可追溯的参考文献体系,在理论阐释上亦实现突破性创新,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其中,《中华人文精神》入选中宣部“丝路书香工程”(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导论》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两部著作英文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国际顶级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联合出版,均被纳入“中华学术文库”(China Academic Library)系列,实现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全球发行。作为首部系统阐释中华人文精神的英文社科著作,《中华人文精神》有效推动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国际传播,是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助力中外跨文明对话的标志性成果。

艾小英介绍,《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观念》是我院创始人彭树智先生的代表作,凝聚了其核心学术思想,是西北大学为全人类贡献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兼具学术深度与跨越学科边界的国际传播价值。目前该书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已经完成,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在埃及正式出版,将填补我国重要学术成果直接以阿语向中东地区译介传播的空白。

卢山冰教授在座谈时强调,国际传播是区域国别学建设一流学科的必由之路,唯有依托国内外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方能切实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李铁教授认为,张岂之、彭树智不仅是学界泰斗,更是我国教育名家;我校教师有责任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西北大学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李福泉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学术成果在中东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院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点做好在中东、中亚、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工作。
席会东在总结中指出,国际传播是区域国别学院肩负的重要国家使命,张岂之、彭树智等“大先生”创立的标志性学术概念与原创性学术理论,是西北大学为全人类贡献的“大学问”与“大智慧”。传承与传播他们的学术思想,正是我校在教师节之际献给“大先生”们的最佳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