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首届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坊暨彭树智先生《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外译座谈会顺利举行

2025年05月16日 19:58:26    来源:

2025年5月14日上午,首届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坊暨彭树智先生《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外译座谈会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树人启智报告厅举行。本场青年学者工作坊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主持。本次座谈会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艾小英、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田瑾教授及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进行汇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娜希德(Nahed Abdulla Ebrahim)教授发表主旨演讲。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蒲瑶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马韬(Matteo Capasso)教授、李大伟教授、张玉友副教授、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赵悦清、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婉澜(Walaa Alqaisiya)出席本次座谈会并参与了讨论。



在第一阶段,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艾小英、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田瑾教授及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依次进行了情况汇报。


首先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介绍了彭树智先生的个人经历与成果贡献,彭树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东历史与文明交流的研究,对中东史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主编的多部中东史教材,如:《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被用于高校教学,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发展。彭树智先生长期坚持写作,形成大量具有思想深度的学术成果,其“文明交往论”的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在国家对外叙事中产生了现实影响,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的高度契合。最后,李福泉教授表达了对青年学者们的期望,他希望他们能够学习彭树智先生的勤奋,并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总结。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艾小英对彭树智先生所著《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书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进展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她介绍了自己从2022年初接触原著,至今年完成初稿,并进行审校的全过程。她也提及了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如叙事人称上是否要将原著的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最终选择保留了原文的第一人称,以尊重原意。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田瑾教授对彭树智先生所著《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书的英语翻译工作进展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她在汇报中指出彭树智先生所著《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书中涉及大量术语,需要逐一核查并与原文援引文献比对,不能望文生义,以确保学术表达准确。例如,书中涉及的马列经典和中国古代典籍,她都查阅了原文进行了严谨的翻译处理。最后,她希望在后续工作中与中东研究所继续保持密切交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介绍了国家外国专家项目“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研究”的相关情况。项目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强调“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他表示,《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的阿译版本就是该项目最大的成果,同时,项目还在推进学术交流以及与埃及等国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最后,他希望通过该项目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方面取得实质成果。



座谈会的第二阶段,邀请了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娜希德(Nahed Abdulla Ebrahim)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娜希德(Nahed Abdulla Ebrahim)教授表示,自己多年以来都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工作,并对中国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她指出,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两者均为历史悠久的文明,且中阿文明早在古代便通过丝绸之路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其内容涉及文化、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进入近现代时期,阿拉伯与中国的民众通过旅游、朝觐等途径频繁进行自发性和平交流。她亦提及了其博士阶段的导师是首批前往埃及的中国留学生之一。她表示,其导师翻译了众多中文与阿拉伯语书籍,为中华与阿拉伯文明之间的交流作出了贡献。最后她指出,中阿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当前呈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为全球文明交流树立了典范。



在第三阶段,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蒲瑶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马韬(Matteo Capasso)教授、李大伟教授、张玉友副教授、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赵悦清、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婉澜(Walaa Alqaisiya)针对彭树智先生所著《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书的外译情况,提出各自意见,开展观点交流。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蒲瑶教授认为在当今人类历史进入相互依存的新阶段时,研究历史应当突破民族性和区域性视角,转向更具整体性、哲学性的研究方法。她高度评价彭先生在世界史研究中所展现的抽象哲学思维与宏观历史视野,认为其研究不仅是史实描述,更是历史哲学的体现。她指出,中国学者在翻译和传播彭先生思想时,需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与深厚的哲学理解力,避免碎片化、表层化的呈现。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教授介绍了彭树智先生从“历史交往论”到“文明交往论”最后形成“文明自觉论”的全过程。随后,他指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问题,更是两个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深层转换,因此,翻译工作必须严谨、细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去反复打磨。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马韬(Matteo Capasso)教授提出了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深入思考。他指出,当前对中国及世界南方文明的理解仍受西方资本主义知识体系的影响,这限制了对其他文明独特性的认识。他强调,文明不仅是社会现象,更是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知识产物。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崛起不应仅仅理解为经济或力量的增长,而是全球南方国家争取知识自主权与文化表达能力的象征。这种崛起为南方国家之间建立平等的文明对话和知识交流提供了机遇。最后,他呼吁推动全球南方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翻译与合作,在多样文明中构建新的知识基础与发展路径。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李大伟教授指出,在推动中阿、中外文明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桥梁。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关乎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准确传达。他强调翻译工作应忠实原意,避免误读或被动接受西方已有话语体系。他认为,中国学者有必要亲自参与翻译,把真正的中国思想准确传播出去。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张玉友副教授通过阐述中世纪北非历史著作在西方世界传播的过程,强调了翻译在文明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通过举例指出,殖民主义对阿拉伯书籍翻译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部分翻译加强了阿拉伯人与其他族群的冲突性叙述,从而掩盖了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他指出,在翻译与研究过程中,中国应摆脱西方话语的主导,加强自身对阿拉伯乃至其他文明的再理解与再呈现。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讲师赵悦清以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为轴,剖析了20世纪中埃思想互鉴历程,并总结了三点核心启示:思想传播需建立问题意识共鸣机制,理论创新须植根本土经验,全球视野与地方知识结合方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她也在最后指出,中埃思想交往史不仅展现理论传播的具体路径,更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深层机制,为全球南方国家构建平等学术对话提供了历史参照。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婉澜(Walaa Alqaisiya)的发言聚焦于文明观念与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她提出应超越20世纪民族主义的局限,回溯至伊斯兰黄金时代文明交融的智慧,并强调亚洲民族主义本质上是积极的文明创造过程,而非仅仅是防御性的身份政治。她提出文化翻译不应止步于语言转换,而应被赋予双重属性:既是区域民众探索自身文明主体性的进步实践,也是全球南方国家携手重构人类未来图景的战略进程。



最后,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强调,彭树智先生所著《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书的阿拉伯语译本,标志着中东研究所的学术成就即将首次进入阿拉伯世界,这在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同时指出,在翻译工作的过程中,仍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彭树智先生的学术理念,并表示学术研讨活动应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