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中东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3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东史学通史(五卷本)”开题报告会暨第三届“中东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宁夏大学、河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40余位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主持。
开题报告会
西北大学副校长吴振磊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西北大学的区域国别学与中东史研究的传统,指出本项目在相关学术领域话语权的构建、加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与文化的深入了解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高宝荣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利用此次会议,充分交流、集思广益、破解难题,为推动我国外国史学史研究和智库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向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赠送《西方史学通史》丛书,并以《芳邻》为题赋诗表达了对中东史学研究的期许和祝愿:“史林繁花相映红,长安城里醉春风。寻梦九州无觅处,原来芳邻在中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研究员主持课题组研究计划的汇报。首席专家韩志斌教授对项目情况进行汇报。
开题报告会评议的第一部分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主持。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武寅研究员来信提出了对项目研究的建议和期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前所长于沛研究员强调了本项目有助于多方位、深层次加强对中东的了解,并表示“中东史学通史”的“通”在于理论方法的“通”。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提出“中东史学通史”要通“古今之变”、通“史学思想之变”,中东史学研究要关注“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首都博物馆前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建议对相关概念进行准确明晰并给予合理解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认为本项目的研究应当兼顾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坚持唯物史观,同时点明本项目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研究员在处理好中东历史学中东史学史、“中东”概念的界定、本项目的历史分期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徐再荣研究员认为,本项目在学术价值、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对项目组在阿拉伯史学、中东史学、伊斯兰史学、犹太史学的关系界定上有所期待。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明教授主张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多元一体”的同时也要强调“一体多元”。淮北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李勇教授提到本项目应致力于构建自身特有的框架体系。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专业学科带头人马和斌教授则表达了对阿拉伯文学史的关注。
开题报告会评议的第二阶段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白建才教授以书信的形式对项目的研究提出建议。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前所长王铁铮教授强调史学史研究应当坚持“以史为据,论从史出”,要明晰相关概念,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历史分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前所长黄民兴教授则认为中东史学史的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强调应当注意印度史学、中国史学等域外史学对中东史学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历史文化学院何志龙教授认为中东史学史呈现出多元互动的特征,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上海大学历史系王三义教授就中东史学通史的近现代分期、中东地区史学发展单一性与多元性的讨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教授谈到中东史学通史研究的基本议题的选择、他国对中东史学的书写等问题。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王新刚教授指出需要注意中东历史叙事与考古学之间的联系。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历史与文化学院冀开运教授指出了伊朗史学史应当与伊朗文学史在历史分期上相呼应。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中义教授指出,中东史学史研究要注意编撰方法、历史流派的变化。
开题报告会总结由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王新刚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韩志斌教授在发言表示,中东史学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也有着较高难度,研究者应当持有“匠心”“虚心”“恒心”三心,迎难而上。
第三届“中东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东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分别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张玉友副教授主持。
研讨会的主题一是“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东史学史发展”。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艾仁贵教授阐释了犹太学知识谱系的内容及其意识形态,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知识界对犹太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阿慧分析了犹太史家约瑟福斯的历史书写特征探析,并比较了他与耶利米、波利比乌斯在历史认识、历史取向上的不同。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约旦研究中心主任李茜教授主要分析了西亚阿拉伯现代史学史的发展历史阶段与特征。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田小龙就现代西班牙的阿拉伯历史研究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进行发言,认为西班牙的阿拉伯史学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研究进展与总体特征,探讨了各阶段间的共性差异及理论承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庞国庆副教授谈到在 11—12 世纪拜占庭的核心史学作品大都呈现出对古希腊史学明显的传承,集中体现在形式与行文、史学写作的理念、史学写作的内核三个层面。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的梁道远副教授主要对“中东史学史”概念进行了厘定,并谈论史学史的分期标准问题。
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讲师赵琳介绍了伊拉克历史学家阿卜杜·阿齐兹·杜里的作品及其社会经济史思想、史学史思想、温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兰州交通大学讲师洪娟分析了阿拉伯半岛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氏族部落制等原因对阿拉伯人原始谱系意识形成的影响,以及阿拉伯族谱学在“口耳相传”期和文字记载期的发展特征。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杨思齐探讨了塔历赫的词源,分析了塔历赫进入历史文本的历程,并归纳总结了塔历赫与阿拉伯史学及其价值。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前所长黄民兴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蒋真教授就各位发言人的研究逻辑、选题意义、关键概念统一等问题进行了点评。
研讨的第二阶段聚焦“中东国别史学史发展”。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副教授、中东研究中心马保全研究员在线上分享了其根据元明阿拉伯文、波斯文碑刻等多种材料,对《伊本·白图泰游记》有关中国部分进行的六则发微研究。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婧副教授简要介绍了现代土耳其史学史的发展与嬗变,将奥斯曼帝国统治晚期至今的现代土耳其史学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杜东辉则从流派、议题和分期三个角度出发,对20世纪土耳其史学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归纳。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土耳其语教师刘新越从里扎努尔的自传与其所著的《土耳其史》入手,分析了两本著作对土耳其后凯末尔主义史学、土耳其史学发展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李盼盼依循时间脉络,概述了土耳其共和国百年史学的发展轨迹。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金鹏对古代伊朗史学进行探微,认为古代伊朗史学主要采用口述传承为主导的历史叙事模式,主要分为碑铭纪事,文书档案和古典史籍三种形式。
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讲师马承志从时间、伊朗现代历史的发展阶段特点现代史学研究、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出发,对伊朗现代史学进行了多元解读。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赵悦清则从伊斯兰史学遗产与历史书写的复兴、编年史学与回忆录的没落、皇家历史协会与历史书写的规范化、反殖反封运动与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五个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20 世纪埃及史学的百年源流。
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讲师马承志从时间、伊朗现代历史的发展阶段特点现代史学研究、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出发,对伊朗现代史学进行了多元解读。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赵悦清则从伊斯兰史学遗产与历史书写的复兴、编年史学与回忆录的没落、皇家历史协会与历史书写的规范化、反殖反封运动与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五个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20 世纪埃及史学的百年源流。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历史文化学院何志龙教授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猛研究员就史料运用、意识形态、研究视野等问题对各位学者的汇报进行点评。
研讨会的总结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主持。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的梁道远副教授表达了对中东史学史研究未来的期盼与展望。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指出中东史学史研究有望实现人才队伍培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