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文明交往与世界历史研究”彭树智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年12月18日 20:33:28    来源:编辑部

2021年12月18日,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文明交往与世界历史研究”彭树智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延安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大庆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西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受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为线上举行。

彭树智先生是我国世界史和中东研究领域泰斗,长期从事中东南亚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共运史和史学理论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科研课题,著述甚丰。彭树智先生提出的“文明交往论”,是当代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彭树智先生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博学院院长、中东研究所所长,现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树智先生是我国世界史和中东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推动了中国的中东研究走向世界,培养了一大批当前我国中东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桃李满天下。2021年适逢彭树智先生九十华诞,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研讨彭树智先生的学术思想。

彭先生贺诗

1BFFD4

彭先生寄语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于沛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云南大学前副校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肖宪教授先后致辞。

会议开幕式

吴振磊副校长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介绍了彭树智先生对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发展和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的殊勋茂绩。于沛研究员指出彭树智先生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提出的文明交往论是当代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王林聪研究员阐释了文明交往论的内涵与实践价值,认为文明交往论是启迪和引导人类未来发展的宝贵思想。罗林教授指出文明交往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区域学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肖宪教授将彭树智先生对中国中东学科建设的贡献概括为“四个一”,即开创了一种理论——文明交往论,产出了一批中东研究的丰厚著述,带出了一支中东研究的学术队伍,发展壮大了一个中东研究的科研机构。

吴振磊副校长致辞

于沛研究员致辞

王林聪研究员致辞

1DEAF

罗林教授致辞

肖宪教授致辞

主旨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主旨发言,由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新刚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将汤因比的文明交往说与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论对比,介绍了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论对国际学术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以欧洲文明视阈中的拜占庭历史与文化为个案,探讨了文明交往论对破除“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意义。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张倩红教授通过阅读《京隐述作集》,分享了对文明交往语境下人格自觉的感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建才教授探讨了彭树智先生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批判。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教授以文明交往论为视角探讨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教授从文明交往论的角度阐述了彭树智先生的治学思想。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黄民兴教授通过梳理中东历史脉络,阐释了生态文明在文明交往中的作用。

138E1

郭小凌教授发言

30A1E

陈志强教授发言

3C829

张倩红教授发言

139F5

白建才教授发言

139BB

郭长刚教授发言

281D5

王铁铮教授发言

14149

黄民兴教授发言

专题讨论

主旨发言后,会议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专题讨论共设置三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积极互动。每个分会场都设有汇报人,其中第一分会场汇报人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慈志刚教授,第二分会场汇报人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龙沛博士,第三分会场汇报人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朱传忠副教授。

第一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围绕三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第一,关于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和文明自觉理论;第二,关于文明交往理论的启示和意义;第三,文明交往理论与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

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尚劝余教授认为,彭树智先生提出了历史交往的概念,对历史交往进行了历史哲学的思考,并结合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交往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交往史观具有开拓性和系统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成军教授论述了彭树智先生文明交往史观的特征和意义,认为文明交往史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将文明交往理论建立在动态历史进程基础之上,为中国学者对文明发展理论的新贡献、新进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认为文明交往理论是世界史学科体系的话语创新,主要表现为文明交往理论是研究世界历史的新维度,世界历史是人类文明交往的自觉时期,文明交往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宁夏大学法学院院长吕耀军教授考察了西方学术界关于丝绸之路文明交往与冲突问题,以宗教的传播为视角,研究了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贸易和政治对宗教传播的影响,认为丝绸之路对考察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兰州大学法学院马明贤教授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对话与交往问题,认为文明交往理论肯定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价值,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保驾护航,能创造全新的对话文明与交往文明。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蒲瑶教授认为文明交往论是建立在生产实践之上,体现了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主义原则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整体性,在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彰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通过彭树智先生的毕业赠言,以其本人对宗教生死学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学术生长点的重要性,并从生死学视角对文明交往理论进行了反思。

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新刚教授认为,彭树智先生定义和系统论述了叙利亚文明历史地理空间,对叙利亚“文明十字路口”的重要性进行归纳并总结其总体特征,对研究叙利亚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蒋真教授以彭树智先生文明自觉理论的“知物、知人和自知”的三知之明为切入点,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冯璐璐教授认为,文明交往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基础,中国与中东文明交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文明交往理论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和践行,中国与中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切实可行的路径。

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慈志刚教授讨论了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东史研究,认为文明交往理论揭示了中东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阐释了中东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是构建中国特色中东史学派的理论基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韩建伟副教授系统考察了文明交往理论所蕴含的外交思想,认为在文明交往理论关照下的中国与中东关系在政治上相互尊重主体性,在经济上共商共建,在文化上互鉴互赏,多元共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梁娟娟博士以文明交往理论考察了伊拉克部落与国家的关系,认为部落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部落与国家表现出不同的交往互动特征,部落不适应现代国家的集权模式,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渐衰落,但它不会消亡,而是转化为部落文化。

383675

第一分会场专题讨论

第二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讨论的议题涉及中东民族国家构建、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丝绸之路研究、古代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交往以及欧洲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等。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分析了伊朗民族国家构建的阶段性和总体性特征,指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和宗教格局对于伊朗国族认同构建的重要意义。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伍庆玲副教授从伊斯兰女性主义和妇女史的角度探讨了西方学者和中东学者对于女性主义概念和观念的异同,并从摩洛哥女性主义学者的个人经历出发总结了伊斯兰女性主义和女性观的整体性与混合性特征。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志芬副教授从反向移民的角度论述了以色列建国后犹太移民进入欧美国家的倒流现象,分析总结并归纳了犹太反向移民现象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谢立忱教授对以色列国家外围战略的历史演进和阶段划分进行了精彩剖析,指出以色列自身地缘环境所导致的孤独焦虑感是以色列国家外围战略制定背后的深层因素。西安石油大学刘辉副教授以苏丹为个案分析了中国在中东能源投资合作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指出未来中国对中东投资建设应具备长远完善的风险预警和规避机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王欣教授从物质文明的角度归纳了丝绸之路上各种地方特产和大宗贸易商品之间的流动规律和政治经济意义。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车效梅教授从全球史和跨国史的高度论述了丝路城市的文明交往价值,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则从宗教与文明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唐代长安佛教史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前景。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仝菲副研究员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分析了从汉代至明代中国与阿曼的文明交往史,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张宏宇副教授以文明交往论中的生态文明史观为切入点分析了文明交往理论和生态文明视角对于当下世界环境史和中东环境史研究的重要价值。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龙沛博士从族群起源、迁徙、分化和融合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伊朗语游牧人群在东西方文明交往和农耕世界族群认同和历史记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小娟博士从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往的角度探讨了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对中东的传教活动,总结归纳了近代欧洲大国在中东伊斯兰世界殖民扩张的宗教背景和传教士活动在中东近代文明交往史中的重要意义。

2FE65C

第二分会场专题讨论

第三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的发言主要涉及文明交往与古代历史、文明交往与民族、民族国家问题、文明交往与学科建设及教学问题、文明交往理论及其适用性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教授的发言聚焦巴勒斯坦问题,认为早期文明交往孕育了巴勒斯坦问题,文明交往造就了巴勒斯坦问题,文明自觉才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王三义教授的发言聚焦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与东方国家的道路选择问题,重点探讨了“科学鉴赏力”问题,论及了学术领域调整、论著和论文选题创新等治学心得。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猛研究员的发言论及了苏丹南北文化边界的形成及其演变,认为苏丹南北文化的边界长期处于变动状态,既是种族宗教分界线,也是思想界线。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历史学院李利安教授从个人学术研究心路出发,论述了汉语阿育王文献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认为不同语言文献是不同文化传统对阿育王的不同认识,是文明交往论的生动体现。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张超副教授从文明交往视域下讨论了土库曼的人口迁移和部落结构,认为在伊斯兰列国鼎立时代,土库曼部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征服扩张过程中与当地土著居民实现了融合,并在15世纪由氏族部落向地域性部落转变。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朱传忠副教授则关注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新石器文明,重点谈及了恰塔尔休于的聚落特征、器物特征和动植物遗存等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刘云教授重点聚焦文明交往与中东现代化研究,着重从交往力的角度,论及了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发展历程、欧洲殖民者与中东国家主动改革复杂互动过程。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研究所王泰教授从中东史学科体系的角度,归纳了文明交往论的核心观点,即一个理论基础、两个交往系统、三层交往自觉、四大文明属性、五个观念创新,认为文明(文化逻辑)、帝国(全球史逻辑)、民族国家(现代逻辑)是构建中东史学科体系的三个关键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陈利宽博士则从世界古代史教学的角度谈及了自觉使用文明交往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运用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论和治学思想。

广东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院长于卫青教授从“道”的角度归纳总结了文明交往论,认为文明交往是历史哲学、价值观体系、方法论体系、学派理论体系,并从治学之道、终极之道、师道、道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焦玉奎主编从文明交往与主体性的角度讨论了文明交往主体的丧失和形成问题,认为文明交往主体在交往中具有核心地位,文明交往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咸阳师范学院张燕军副教授探讨了文明交往视域下的中东军事史研究,从上古、中古、近现代、当代四个阶段纵论了数千年的中东军事史。

37FAE5

第三分会场专题讨论

闭幕式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主持闭幕式。各分会场汇报人分别汇报了研讨情况,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总结致谢。韩志斌教授再次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祝愿彭树智先生健康长寿,万事胜意。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0F553

会议闭幕式

305D9F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