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中东研究》2021年第2期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期《中东研究》共刊发论文16篇,内容主要包括中东剧变与中东政治新变化、中东经济与社会治理、国际社会与中东的交往三个主题。
目 录
中东剧变与中东政治新变化
中东剧变与土耳其的政治和外交转型 / 魏 敏
中东剧变与地区安全的困局及前景 / 仝 菲
叙利亚危机的历程、影响与重建前景 / 刘 冬
从治理危机到代理人战争:也门冲突的流变轨迹与安全困境/ 朱泉钢
南北分立后苏丹的治理危机与政治变局——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 赵雅婷
试析利比亚战后的国家重建与政治发展 / 王金岩
延续与革新:“2·20”运动与摩洛哥的政治发展及其前景 / 孟瑾
中东经济与社会治理
中东剧变十年:经济转型困境与发展机遇/ 姜英梅
中东剧变以来突尼斯的经济状况及前景分析 / 王凤
“1·25”革命以来的埃及经济改革:成就、挑战及前景 / 王 琼 安雨康
中东的能源仲裁 / 托马斯·R. 斯奈德等著 朱伟东译
以色列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构与国际合作 / 李晔梦
国际社会与中东的交往
进程与动力:俄罗斯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合作分析 / 胡 冰
日本与中东关系的历史建构与现实发展 / 陈 沫
当前印度的中东政策:背景、定位与外交实践 / 魏 亮
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 /李彩玲
内容摘要
01 中东剧变与土耳其的政治和外交转型
中东剧变给土耳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土耳其在正发党领导下,在政治层面实现了从议会制到总统制的政治体制变革,消除了未遂政变、里拉危机的重大威胁,在外交层面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的凯末尔主义“国内和平、世界和平”的外交思想到“积极进取”外交政策的转型。面对中东剧变后纷繁复杂且危机四伏的中东局势,土耳其充分发挥其地缘政治优势,实现了对叙利亚北部地区的实际控制,确保了国家安全利益,还与利比亚民主团结政府签署了地中海划界协议,参与了地中海油气资源争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土耳其的战略利益与安全利益。在中东剧变带来的内外影响下,土耳其不断推动政治改革进程,国内政权得以巩固,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主导权也明显上升。
关键词:中东剧变;土耳其;政治体制变革;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魏敏,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02 中东剧变与地区安全的困局及前景
中东剧变以来,中东地区安全形势持续动荡,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风险不时急剧攀升,安全局势处于不断变化和部分失序状态。中东地区是全球安全治理最薄弱的环节。中东安全失序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危及周边地区,还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国家面临的军事和政治等传统安全问题尚未解除,国际油价下跌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东地区原本动荡的安全局势雪上加霜。经济问题、公共卫生治理问题、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地区的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域外大国的干涉使中东地区的安全局势愈发复杂、混乱。安全问题成为中东地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绊脚石,中东地区的安全治理难度极大,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东剧变;安全形势;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
作者简介:仝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安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03 叙利亚危机的历程、影响与重建前景
叙利亚危机爆发前,叙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持续发酵,政治改革又造成统治精英的裂痕和基层治理能力的下降。叙利亚经济、政治隐患为后来危机的爆发与持续扩大埋下了伏笔。在外部力量的强势影响下,叙利亚危机爆发后很快从群众游行示威运动发展为武装冲突,最终演变为全面内战。在反对派武装和“伊斯兰国”的打击下,叙政府丢失大片国土,巴沙尔政权一度岌岌可危,直到2015年9月,在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支援下,叙政府才开始进入战略反攻,而在美国、土耳其的强势干预下,叙全面收复失地的努力陷入僵局,2019年以后,叙内战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地面战争的僵持,也造成叙利亚政府、土耳其支持下的叙反对派、美国支持下的库尔德人三股力量的割据分裂状况。而在经济方面,持续的战乱和美欧实施的经济制裁对叙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叙经济至今仍未摆脱战时经济状态。尽管叙危机已过去十年,但叙国内、国外各派力量诉求的巨大差异、叙政府资金短缺以及美欧实施的经济制裁,决定了叙政治和经济重建都将是异常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叙利亚危机;政治重建;经济重建;国际关系
作者简介:刘冬,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04 从治理危机到代理人战争:也门冲突的流变轨迹与安全困境
2000年之后,萨利赫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复合型”治理危机逐渐凸显,萨利赫最终在也门民众抗议、政权精英背叛和国际社会施压的三重压力下黯然下台。也门的政治转型进程以失败告终,国家逐渐滑向战争。代理人战争是观察也门局势的重要视角,代理人战争对庇护国和代理人造成复杂影响,同时恶化了也门和海湾地区的安全形势。当前,解决也门的战争问题和恢复国家安全是也门人民的首要重任,但从长远来看,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是也门国家发展的根本出路。拜登上台后虽力促也门和谈,但囿于也门国内外一系列制约因素,也门的和平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也门;危机治理;代理人战争;安全困境
作者简介:朱泉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5 南北分立后苏丹的治理危机与政治变局——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巴希尔政权在2010年大选中巩固了政治实力与统治合法性,2011年南北苏丹正式分立更是为其国家治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实施环境。然而,仅仅八年后,统治苏丹30年的巴希尔政权在遭遇民众持续的抗议示威与军方的倒戈后迅速倒台。为分析背后原因,本文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视角考察苏丹的治理危机与政治变局。在国家层面,巴希尔的强权统治和对国内多项事务与关系的处理不当充分反映出强国家与弱治理的特征。在社会层面,巴希尔长期的高压统治及2011年后社会参与的逐步增多更诠释了弱社会与强参与的特点。2019年的政治变局是苏丹国家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在政治转型时期,过渡政府需努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有效控制社会力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构建更加和谐与统一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苏丹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治理;社会参与;苏丹政变
作者简介:赵雅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06 试析利比亚战后的国家重建与政治发展
2011年2月,利比亚爆发国内战争,后因西方多国对其实施军事干预而演化为颜色革命。其战后至今,国家重建未获成功,逐渐陷于政权分裂、经济困顿和社会动荡,长期成为其所在区域和邻近区域的安全毒瘤。其战后政权为维持统治纷纷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而这些干预力量各为私利,不仅无助于利比亚实现和解与稳定,反而使之乱局不断加剧。2021年以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利比亚再次建立起统一行政机构,重新开启政治过渡进程。国家经历十年动荡后,民心趋稳,对立派别趋和,国家走向稳定和统一。然而,十年动荡使其国力大伤,外部干预仍然持续,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利比亚;利比亚战争;国家重建;政治发展
作者简介:王金岩,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07 延续与革新:“2·20”运动与摩洛哥的政治发展及其前景
“2·20”运动的爆发将摩洛哥卷入“阿拉伯之春”的旋涡。摩洛哥通过宪政改革及时回应了民众政治改革诉求,调整了摩洛哥政治权力关系和政党力量对比,重新定义了摩洛哥身份认同的构成要素,使摩洛哥走上政治体制改革的快车道。但是,摩洛哥政治权力中心依旧由摩洛哥王室占据,政党的边缘化地位没有改变,摩洛哥经济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仍将长期存在。“2·20”运动拓展了摩洛哥传统政治空间和政治参与模式,摩洛哥民众日益注重通过社会运动和网络空间实现与国家权力的互动,这是“阿拉伯之春”给摩洛哥带来的更为深层的变化。当今形势下,如何把握传统宗教与现代民主之间的平衡,强化政党的政治功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仍是摩洛哥民主化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摩洛哥;“阿拉伯之春”;宪政改革;正义与发展党;柏柏尔文化
作者简介:孟瑾,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8 中东剧变十年:经济转型困境与发展机遇
中东剧变十年来,中东经济整体陷入衰退,迄今没有哪个国家实现成功转型,大多数国家并未走出“三高一低”的经济困境。中东经济发展仍表现为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食利性经济特点。中东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国家治理能力低下以及缺乏稳定、公正和有利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东经济正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打击,石油出口国在国际能源市场和世界能源地缘政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中东国家仍未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立发展道路。然而,从长远来看,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诉求并未改变,中东国家正努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加快石油出口国经济多元化和石油进口国经济改革转型,抓住新经济业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未来,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仍是中东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和重大考验。
关键词:中东剧变;中东经济;中东能源;经济衰退
作者简介:姜英梅,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09 中东剧变以来突尼斯的经济状况及前景分析
中东剧变始于突尼斯。中东剧变以来,突尼斯政治转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没有获得坚实的经济发展支撑。突尼斯经济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并且呈现低增长、高赤字、高债务、高失业率、高通胀等特点,当下甚至陷入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突尼斯经济陷入困境,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对欧洲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政治转型的不成熟性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尼斯经济遭受重挫的突发性因素。展望未来,继续控制疫情,恢复被疫情重挫的经济,已成为突尼斯政府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许多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被迫延迟实施。由于政治转型的不成熟性仍旧非常突出,突尼斯政府的施政能力严重受挫,宏观经济环境也较难进一步改善。突尼斯经济要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尚需时日。
关键词:突尼斯;经济停滞;政治转型;新冠肺炎疫情
作者简介:王凤,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关系室主任。
10 “1·25”革命以来的埃及经济改革:成就、挑战及前景
穆巴拉克执政后期,埃及政府难以满足民众对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基本诉求,国际粮价暴涨导致埃及居民生活水平骤然下降,成为埃及普通民众反抗穆巴拉克政府的催化剂。穆尔西上台执政后,穆兄会政府未将施政重心放在经济治理上,汇率改革更加剧了食品和燃料油的短缺,招致底层民众的普遍反对。塞西执政后,大力推行汇率和财税改革,把握多边金融机构援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的外部机遇,加大对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投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改革成效。但制造业基础薄弱、外债压力大、人口增长过快、贫困人口比重过高、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结构性问题仍将长期制约埃及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仍有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威胁埃及政治稳定的可能。
关键词:埃及;经济改革;金融稳定;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王琼,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安雨康,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11 中东的能源仲裁
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储量,也由此产生了许多与能源相关的争议。中东国家在解决能源相关争议时,更倾向于采用仲裁方式。为吸引当事方在中东地区通过仲裁方式解决能源相关争议,中东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扩大仲裁与国家管辖权的联系、完善有关仲裁的立法规定、提升仲裁机构的硬件设施、引进第三方资助等。就未来发展而言,该地区的政治环境、制裁、基础设施发展会引发更多的能源仲裁,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仲裁也会大量出现。中东国家仍会继续采取仲裁本地化的措施,以便当事方在该地区通过仲裁方式解决能源相关争议。
关键词:中东;能源仲裁;本地化
作者简介:托马斯•R. 斯奈德(Thomas R. Snider),迪拜Al Tamini律师事务所仲裁小组主任,珍•拉赫曼(Jane Rahman)和库斯布•沙赫达普利(Khushboo Shahdadpuri)为Al Tamini律师事务所律师。译者为朱伟东,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教授,非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12 以色列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构与国际合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产权则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业都高度依赖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以色列之所以成为“创业的国度”和“创新型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其知识产权创造力也成为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立法、深度融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以色列的经验所在。自中以确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以色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讨其法制建构及其国际化特征,对于加强双边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合作,提升我国的知识产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以色列;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合作协定》;创新竞争力
作者简介:李晔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13 进程与动力:俄罗斯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合作分析
2020年是俄罗斯作为观察员加入伊斯兰合作组织15周年。双方合作缘起于俄罗斯历史遗留的伊斯兰问题,在伊斯兰会议组织对俄罗斯国内车臣战争的声援过程中双方找到了利益契合点,在宗教的背景下防止世界文明分裂,确保世界秩序稳定,共同面对恐怖主义传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毒品贩运和有组织犯罪等这些全球问题。在集体原则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尊重并共同寻找应对问题的新方法,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其中促进政治对话,增进双方在关键国际、区域问题及反恐合作上相互理解、协调立场是首要关切,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经济、人文合作。此外,俄罗斯还通过与伊合组织举办各类活动来界定主流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传统习俗和信仰,防止极端主义向俄罗斯渗透。俄罗斯与伊合组织的合作既有利于国内伊斯兰问题的治理,又有利于其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大国形象、重新主导中东事务,突破西方因乌克兰危机的制裁封锁和在美俄博弈的大棋局中寻找绝处逢生之机。
关键词:伊斯兰合作组织;俄罗斯;伊斯兰世界;中东反恐合作
作者简介:胡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副编审。
14 日本与中东关系的历史建构与现实发展
日本与中东的早期接触可以回溯到7世纪,但这些接触具有分散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在近代,日本开始与中东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后,中东对于日本的战略意义才逐渐显现出来。中东成为日本能源安全的关键,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舞台。在这两大战略利益的推动下,日本与中东国家关系实现了快速发展。日本把在中东的合作领域扩大到能源安全、经贸合作、调解冲突、参加军事干预和反恐等诸多领域,而且借助中东地区冲突的机会,在突破和平宪法方面取得了进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大战略利益仍将是推动日本中东政策的基本动力,中东地缘政治的变化,以及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将继续使日本有可乘之机。日本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势仍会延续。
关键词:日本;中东政策;能源外交;日本修宪;中东援助
作者简介:陈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秘书长。
15 当前印度的中东政策:背景、定位与外交实践
中东是印度的能源供给地、移民就业地、侨汇来源地、商品和投资市场,也是反恐和国防合作的重要伙伴,其地位仅次于美国和东亚。莫迪主政以来,印度的中东政策取得诸多成果。当前印度的中东政策是传统现实主义和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结合的产物,也顺应近年来中东地缘格局动荡和变化的新需求。中东作为印度“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印度中东政策秉持务实/平衡和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主动推进与地区国家的关系,坚决维护印度的国家利益。未来印度对中东的关注和投入将会只增不减。
关键词:印度;中东政策;周边外交;外交实践
作者简介:魏亮,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16 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
1956年10月29日,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因战争的复杂性、紧急性以及失控性,联合国对原有的“维和行动”做出调整,首支军事性维和部队——联合国紧急部队诞生。这支部队的诞生不仅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延续,还开启了联合国维和的新里程。在驻守埃及的十年内,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通过四个阶段的维和行动,基本完成了联合国指派的两项任务:第一,监督英国、法国与以色列军队从埃及领土撤退;第二,在埃以停战线区域、西奈半岛国际停战线区域驻守巡视,充当埃以双方缓冲机制。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在西奈地区的维和行动使冲突各方实现了军事分离,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历程也成为联合国应对复杂性、失控性、波及性突发战争的重要参考案例。
关键词:联合国紧急部队;埃及;维和行动;缓冲机制;苏伊士运河战争
作者简介:李彩玲,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东研究》已入选CSSCI集刊目录(2021~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岗位准入考核期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名录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