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中东研究》2021年第1期正式出版

2021年08月10日 11:15:34    来源:编辑部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中东研究》2021年第1期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期《中东研究》共刊发论文13篇,内容主要包括中东社会运动与政治抗争、中东国际关系与外交、文化观念与社会流变、古代政治文明史及中东学术史五个主题。



目录

   

中东社会运动与政治抗争

概念、机制与议题:萨拉菲主义研究的本土化/宁彧  王涛

埃及反恐形势下西奈半岛贝都因人的困境与选择/张经纬

从边缘到中心:叙利亚阿拉维派的历史嬗变与现实挑战/杨玉龙


中东国际关系与外交

威胁还是福气?——对3—7世纪萨珊波斯与罗马帝国关系的考察/〔德〕亨宁·伯尔姆著 龙沛译

阿拉伯国家“主权”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陈丽蓉

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外交转向的动因、行为与困境:基于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的考察/陈小迁

土美联盟机制化问题:内涵、路径与展望/曹鹏鹏


文化观念与社会流变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伊朗塔洛夫文化解读/冀开运  杨晨颖

试论近现代埃及卧格夫与公共文化的发展/马玉秀

论哈梅内伊的妇女观与伊朗女性地位的流变/宋江波  刘蓓蓓 王泽壮


古代政治文明史

希伯来与古埃及王权政治制度比较研究/赵克仁


和平崛起的大国:阿马尔那第9、15、16号书信译注/袁指挥


中东学术史

犹太教辞书编纂的成就与特色述论/刘精忠  刘鹏  李迎春




内容摘要


01 概念、机制与议题:萨拉菲主义研究的本土化


萨拉菲主义是国内学界持续关注的重大宗教、政治、安全问题。在对西方学界成果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实现了对萨拉菲主义宗教文化内涵的拓展与政治安全议题的回归。“历史说”与“现代说”、“组织形态”与“观念形态”、“纯洁派”与“政治派”及“圣战派”的重叠身份等的争论在西方学界早已有之,而国内学界则在“历史说”的基础上,基于观念形态与组织形态的双重认识,分析、梳理了萨拉菲主义在体系、单元层面的扩展与渗透,继而区分了由于载体与实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萨拉菲主义演变机制,在注重时代特征的同时,避免了重陷西方“条块化”“标签化”的认知困境。此外,由于对萨拉菲主义宗教文化内涵的有益扩展,国内学界在政治安全领域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其中,萨拉菲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功能、萨拉菲主义与敏感地区的安全局势,既有经验层面上的分析,亦有理论层面上的思考,同样回避了对萨拉菲主义“过度安全化”的误区。

关键词:萨拉菲主义 意识形态 地区安全

作者简介:宁彧,博士,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王涛,博士,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02 埃及反恐形势下西奈半岛贝都因人的困境与选择


   

贝都因人占西奈半岛人口的多数,有着较强的部落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与西奈的社会历史发展密不可分。1982年西奈半岛回归埃及后,埃及政府对西奈的治理总体上成效不佳,造成贝都因人生存缺乏保障。2011年埃及政局剧变后,极端组织在西奈大肆扩张和盘踞,得到了一些贝都因人的支持,西奈反恐局势恶化。在严峻的反恐形势下,贝都因人遭遇三种困境,即埃及政府政策不当导致的生存困境、在极端组织与埃及政府之间选择的政治困境,以及追求融入埃及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利益与维护自身传统部落认同的困境。在埃及政府的争取下,贝都因人最终选择与埃及政府共同反击极端势力,这种选择不仅对于贝都因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也有利于促成反恐战争的最终胜利。西奈和平稳定发展需要埃及政府切实改善贝都因人的生活条件,获得贝都因人的长期支持。

关键词:西奈半岛 贝都因人 极端组织 埃及政府

作者简介:张经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03 从边缘到中心:叙利亚阿拉维派的历史嬗变与现实挑战


   

叙利亚阿拉维派具有信仰融合性、部落性、“塔基亚原则”、集中聚居特征。19世纪福音派传教运动的西式教育使阿拉维派产生了融入主流伊斯兰世界的意识,开启了阿拉维派与叙利亚社会的融合进程。法国委任统治制度给予了阿拉维派内部自治权利,实现了阿拉维派的社会平等化;叙利亚共和国建立后议会民主制的脆弱性和军人干政导致叙利亚政治发展陷于摇摆和混乱,为阿拉维派军官群体的政治发展创造了上升渠道和历史机遇,阿拉维派军官群体通过国防军和复兴党上升至国家权力中心。阿萨德体制建立后社会内生性的复杂矛盾外化为穆斯林兄弟会社会运动,形成对阿萨德威权体制的严峻挑战。2011年叙利亚危机对阿拉维派造成了全方位冲击,群体安全受到威胁、内部政治分裂、教派关系出现裂痕。近年来叙利亚战场形势已发生根本扭转,危机对阿拉维派的挑战大为缓解,阿拉维派在未来国家重建时期将面临阿拉维派难民、去教派化和族际关系重建、重构内部团结等难题。

关键词:阿拉维派 叙利亚复兴党 穆斯林兄弟会 叙利亚危机

作者简介:杨玉龙,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特约助理研究员


04 威胁还是福气?——对3—7世纪萨珊波斯与罗马帝国关系的考察


   

萨珊波斯帝国与罗马-拜占庭帝国是古代晚期世界的主导性力量,两大帝国之间的交往模式具有冲突与兼容并存的特点。然而,公元5世纪罗马与波斯之间的和平态势与大部分历史时期内双方的剧烈冲突相比更值得我们反思并进行深度的考察。在3~7世纪罗马与波斯关系的演进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双方国内权力格局与统治理念的变迁,而后者才是形塑罗马与波斯对外战略的真正主导因素。从3世纪的“士兵皇帝”时代到5~6世纪的“宫廷皇帝”时代,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和军功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和变迁,而萨珊帝国内部贵族派系也不断因为波斯在中亚和东地中海两个战略方位上的周期性转换而轮番上台。萨珊帝国固然具备威胁罗马-拜占庭帝国在东方统治的现实能力,但在和平时期也能与罗马-拜占庭帝国共同承担起防御欧亚大草原和阿拉伯游牧民入侵的安全责任。6世纪罗马-波斯和平的破裂具有偶然性,而萨珊帝国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以及波斯对现成国际体系的不满和挑战是6世纪后期罗马-波斯战争重启并不断升级乃至最终走向失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萨珊波斯帝国  罗马-拜占庭帝国  军功观念 权力格局

作者简介:亨宁·伯尔姆,德国基尔克里斯蒂安·奥布雷希特大学哲  学系(Faculty of Philosophy of the Christian Albrecht University of Kiel)古代史研究员

龙沛,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05 阿拉伯国家“主权”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主权”概念在欧洲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形成,并伴随欧洲殖民扩张而扩展至阿拉伯世界。在殖民国家刻意制造的“一族多国”架构下,诸阿拉伯“次民族国家”长期未能就主权及其实践形成共同理解,提出了多种竞争性主权观念。其中以哈希姆家族“王国主权论”和纳赛尔“民族主权论”的影响最大。经过长期争论和实践,威斯特伐利亚主权成为阿拉伯国家行为准则。阿拉伯剧变以来,阿拉伯国家“主权”观念出现新的变化,即利用“人权”观念突破“国家主权”。国家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是阿拉伯国家具有不同“主权”观念的首要原因,国家力量的变化是推动阿拉伯国家“主权”观念演变的主要动力,而西方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等新主权理论则为西方国家及部分阿拉伯国家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借口、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动荡。

关键词:阿拉伯国家 主权 威斯特伐利亚主权 地区秩序

作者简介:陈丽蓉,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06 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外交转向的动因、行为与困境:基于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的考察


   

以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审视,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外交由激进向务实转向。原因在于:地缘政治文化从“重建乌玛”向“民族国家”转变;亟须获取政治与经济利益;地缘政治视角受国际局势缓和及地区格局变动影响,逐渐趋于温和务实。该时期伊朗的务实外交行为体现在:区域内层面与中东国家的缓和性外交,跨区域层面与西方国家的战略试探性外交,泛区域层面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家的合作性外交。外交转向使伊朗逐渐摆脱被孤立局面,助力经济重建,温和务实政治势力得以壮大。然而,宗教政治职能化压制了实用主义外交行为,加之与其他地缘政治行为体之间信任感淡薄,安全困境激发地缘政治格局紧张多变,地缘政治的遏制因素导致伊朗外交转向乏力。该时期伊朗外交转向担负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对当今伊朗外交实践仍有启示意义:只有利用好自身地缘政治优势,排除宗教的非利己性外交功能,才能获取更多的地缘政治利益。

关键词:批判性地缘政治 拉夫桑贾尼 伊朗外交转向

作者简介:陈小迁,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07 土美联盟机制化问题:内涵、路径与展望


     

在冷战期间,土美联盟为制衡苏联地缘威胁而不断确立、发展和演变,土美既表现出双边战略联盟关系又内嵌于北约集体安全机制之下,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机制化进程。一般而言,土美联盟机制化发展演变表现为战略安全的相互依赖和北约集体安全制度保障的两个层面。土耳其从对美国的全面依赖到有限依赖的过程中,联盟机制化受利益分歧、价值观冲突和第三方力量的因素影响,表现出战略合作意愿走“低”与战略利益的“被抛弃”特点。在后特朗普时代,土美联盟的关系将面临总体关系回归和解,但新旧矛盾依然是困扰联盟关系良性发展的羁绊。

关键词:土美联盟 联盟理论 集体安全

作者简介:曹鹏鹏,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08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伊朗塔洛夫文化解读

     

祆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造就了伊朗文化独特的二元合一的秉性,作为伊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塔洛夫文化也延续并发展了这一特性。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进中,塔洛夫文化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展现出不同的内涵及形式。本文阐释了塔洛夫一词的具体内涵,分析塔洛夫文化中的祆教及伊斯兰教因素,论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伊朗社会风气的改革,认为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塔洛夫文化的二重性。在文化性质方面,塔洛夫文化同时具有波斯性和伊斯兰性;在文化内涵方面,塔洛夫文化表现出显性和隐性特征;在文化发展方面,塔洛夫文化呈现与现代化社会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

关键词:塔洛夫文化 祆教 伊斯兰教 什叶派

作者简介:冀开运,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晨颖,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09 试论近现代埃及卧格夫与公共文化的发展


卧格夫源于伊斯兰经训关于施舍和慈善的倡言。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一种持续性慈善活动,卧格夫是伊斯兰文明史上的一个古老制度,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从伊斯兰教传入埃及伊始,埃及卧格夫旋即产生。埃及的卧格夫主要用于清真寺、教育、医疗、公共设施、济贫以及节庆开支,公共文化亦是卧格夫关注的领域之一,其重要表征是历史上不断的卧格夫图书捐赠和卧格夫图书馆的捐建。大而言之,阿拉伯世界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前身即为卧格夫图书馆。为保障卧格夫图书馆的良好运营,让其发挥更好的功能,埃及民众又捐赠卧格夫以支持图书馆的运营,这也是卧格夫发挥社会功能的体现。埃及公共文化卧格夫具有悠久的历史,近现代的公共文化卧格夫作为历史的延续,在埃及近现代卧格夫史上璀璨依旧。

关键词:埃及 公共文化 卧格夫  慈善事业

作者简介:马玉秀,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10 论哈梅内伊的妇女观与伊朗女性地位的流变


作为伊朗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妇女观深受伊朗传统妇女观、伊斯兰妇女观以及伊斯兰革命妇女观的影响。哈梅内伊重视女性的家庭属性,倡导有别于西方的男女平等观念,坚定地支持性别隔离,同时也重视妇女教育和就业,推动妇女进步事业。哈梅内伊的妇女观对伊朗当代的妇女教育、就业和生育状况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引起诸多争议和不满。但无论如何,哈梅内伊的妇女观不仅深刻影响着当下伊朗妇女事业,也体现了伊朗当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现实手段。

关键词:伊朗妇女 哈梅内伊 妇女观

作者简介:宋江波,伊朗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刘蓓蓓,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泽壮,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教授


 

11 希伯来与古埃及王权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希伯来文明与埃及文明同属中东古代文明,二者在政治体制上同属王权政治。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二者的王权政治已有很大的区别。在神权方面,希伯来上帝将更大的权力授予更广泛的人群,埃及神灵则将权力授予君主;在王权方面,埃及王权比希伯来王权更加集中;在王权与神权的博弈中,希伯来是契约关系,而古埃及基本上是遵从关系。希伯来采取了有限君主制,而古埃及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形成不同政治体制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历史观的不同、文明属性的差异、民族特性的区别,还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希伯来 古埃及 神权政治 王权政治

作者简介:赵克仁,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2 和平崛起的大国:阿马尔那第9、15、16号书信译注


“阿马尔那泥板书信”为古埃及与西亚国家之间的外交信函,反映了当时西亚北非地区间的国家关系。在“阿马尔那时代”(公元前16至公元前13世纪),近东政治格局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转变,长期臣服于巴比伦、米坦尼的亚述王国乘机崛起。亚述王阿淑尔乌巴里忒一世派使节携带外交信函(第15号泥板书信)出使埃及,希望埃及承认其独立地位。亚述谋求独立的行为损害了巴比伦的利益,对此巴比伦国王直接提出抗议,并给埃及法老送去了书信(第9号泥板书信),要求埃及拒绝亚述人的要求。在三国的博弈中,埃及最终承认了亚述的独立地位,这可以从第16号泥板书信中两国君主的称呼语中看得很清楚。另外,埃及的首肯也为中亚述王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这三封泥板书信对研究“阿马尔那时代”近东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势力的消长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关键词:阿马尔那书信 亚述 埃及 巴比伦

作者简介:袁指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3 犹太教辞书编纂的成就与特色述论


     

犹太辞书是了解犹太宗教历史文化、开展专业性研究必备的工具书。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七部权威性犹太辞书的主要特征。在词条收录方面,百科类辞书词条数量较多,关注时代热点与历史文化现象;专业性辞典数量精简,偏重理论性抽象概念。在内容特征编排方面,两类辞书普遍采用交叉引用等方式引导拓展阅读,百科类辞书同时还习惯编写独立分卷的“索引”以统摄全书。在词条释义方面,百科类辞书注重历史文献考辨,专业性辞典则长于义理辨析,且因撰修者个人立场及目标不同等因素,在不同辞书间亦往往有观点抵牾之现象。在行文逻辑方面,专业性辞典较百科类辞书逻辑更为紧密,中文辞书较外文辞书更为精练而富有条理性,并同时关注与中国相关之词条。上述特征充分体现了犹太历史文化及犹太宗教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一部内容上宗教性与犹太性并重的新版中文犹太宗教辞书,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关于犹太宗教、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犹太教 犹太研究 辞书编纂

作者简介:刘精忠,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鹏,南昌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李迎春,南昌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东研究》已入选CSSCI集刊目录(2021~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岗位准入考核期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名录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