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寿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带来两场学术报告。
上午,金寿福教授作了题为“石头与永恒——古埃及人的生命观”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主持,李福泉副所长和全校师生40余人参加。


金寿福教授从两河流域文明和犹太文明的生命观切入,介绍了古埃及人的生命观。他指出古埃及人认为短暂的今生与永恒的来世之间在时间长度上的不对等,但二者质量上存在重要差别:今生因短暂而弥足珍贵,阳光为今生的时间赋予了感知度;为有效利用有限的今生,古埃及人明确区分劳作与享受,认为理智可取的人生观是在保证生计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享受的时间;古埃及的大量墓室和墓葬设施所用的材质是石头,因为在他们眼中,石头代表永恒;古埃及有两种永恒:一种是如同太阳神一般循环往复,一种是如同奥西里斯一样的线性永恒,古埃及人希望将这两种永恒结合起来,在重生后永远循环。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就古埃及的丧葬仪式、古代中国与古埃及生命观的比较等问题与金寿福教授做了深入交流。
下午,郑筱筠研究员作了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点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陕西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永智教授主持,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和全校师生70余人参加。


郑筱筠研究员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概况,指出全球化时代民族宗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多元共生的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很多区域性的民族宗教问题,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和宗教风险。她认为,巩固互利共赢的认识,构建文化外交合力,审视区位优势,建立文化区位优势以便于正确发挥宗教的正能量作用,补充区位动力不足的问题,最终将形成平等包容的对话模式。

讲座结束后,郑筱筠研究员就全球宗教发展趋势、传播路径等热点问题与现场师生做了热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