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一带一路’与多元宗教交往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举行

2018年11月29日 14:24:14    来源:编辑部

       2018年11月24日,“‘一带一路’与多元宗教交往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陕西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联合举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西南大学、湘潭大学、云南省社科院、山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敦煌研究院、塔里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北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研讨,包括社会各界人士和西北大学师生在内的上百人旁听。

韩志斌所长主持学术研讨会

韩志斌所长主持学术研讨会

西北大学赵作纽党委副书记致辞

卓新平研究员致

高巍副巡视员致辞

舒建军研究员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赵作纽在开幕式致辞中讲述了西北大学“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和中东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双向考察与反思,从现实出发,追溯历史,再从历史高度审视现实”的研究取向,并代表西北大学向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研究员代表中国宗教协会致辞,指出长安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在这里召开学术会议,进行多元宗教的共聚对话意义重大。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高巍副巡视员在致辞中,认为西北大学一直重视宗教研究,陕西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中心在西北大学王永智教授的带领下有建树、有影响,他同时指出宗教交往在民心相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中凸显出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副主编舒建军研究员在致辞中,讲述了自己与中东所的渊源,认为彭树智先生的“文明交往”理论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在早期奠定了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成为世界史研究的重镇。
       会场一 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中的宗教与民族。

     

       上午的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副主编舒建军研究员主持,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吕耀军教授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宗教风险,认为要有前瞻性眼光,正确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谨防宗教的“蝴蝶效应”。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教授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宗教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指出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外溢,总结了应对策略。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宗教分布格局,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室副主任李林副研究员从“礼法”和“教道”切入,将伊斯兰教法中国化的传统方向及现代化转型分为法即教、教崇礼、礼通道、道有规、规生法五个阶段。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院长欧阳静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新疆的工作经验,分析了丝路沿线省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和治理模式。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智教授通过对青海省乐都区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青少年宗教信仰与人际和谐交往的现状和特点。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吕耀军教授对各发言人的研究做了评议。他对郑筱筠研究员的提出的“宗教风险”概念表示赞同,认为指出宗教具有排他性和扩张性,宗教消极的一面会对“一带一路”倡议造成威胁,可能会带来蝴蝶效应;肯定了马丽蓉教授研究中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强调数据归纳和总结的重要性;积极评价了李利安教授的“宗教板块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针对其他几位发言人的研究,吕耀军教授也一一做了点评。


       下午第一部分的研讨由陕西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永智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教授评议。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马强教授总结了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民族性和宗教性障碍因素,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闵捷助理研究员通过对国家治理、地区治理和难民治理三个维度的分析,对伊拉克宗教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应对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政阳助理研究员强调了中国因素在越南宗教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中越南的宗教风险。湘潭大学海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政治学系喻珍讲师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伊斯兰难民问题和相关的国际合作开展情况。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白胜洁讲师梳理了俄罗斯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俄罗斯面临的宗教风险。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少博讲师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宗教研究要服务于新时代的外事工作,分析了逆全球化浪潮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马丽蓉教授在评议中,从研究层面上对六位发言人进行了分类,指出马强教授、闵捷助理研究员、李政阳助理研究员和白胜洁讲师从微观角度分别对巴基斯坦、伊拉克、越南和俄罗斯进行了国别案例研究,喻珍讲师和张少博讲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穆斯林难民问题的合作解决以及新时代宗教研究如何服务外事工作这两个问题。每个发言人特色不一,发挥了各自的长处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下午第二部分的研讨由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李林副研究员评议。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苏翠薇研究员阐述了中缅泰拉祜族基督教文化圈的形成,分析了中缅泰拉祜族基督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章远副研究员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佛教外交为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化宗教的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哲学系高永顺博士从文明交往、民心相通、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与和平示范五个角度分析了佛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吕耀军教授梳理了中东教派意识形成的社会特征及其对当代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指出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力支持的重要性。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猛副研究员从建交、参与和西部边疆安全三个维度分析了20世纪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伊斯兰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景副研究员从宗教学领域探讨了中亚瓦哈比派的由来及其产生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林副研究员在评议中,指出发言人的研究囊括了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三大宗教。他将发言人分成了三组,其中苏翠微研究员、章远副研究员、高永顺博士和王猛副研究员是从对外交往角度谈在宗教交往中的中国因素及宗教在中国外交中发挥的作用;吕耀军教授讨论了中东地区的教派意识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影响;马景副研究员谈到了中亚瓦哈比派的由来及影响。李林副研究员提出并不是教派本身制造问题,而是带有狭隘观念的人在制造矛盾,他认为不能将学术问题政治化,同时宗教研究本身也要中国化,坚持中国思维,不能照搬西方化的研究模式,全盘接受西方话语。

       会场二 主要聚焦中东伊斯兰教的发展和多元宗教的交往